1919年,陈济棠看上戏子莫秀英,得知她身上有1处很特别,认为她旺夫益子向她求婚。没想到莫秀英却告诉陈济棠,她正是因为4年不育才被夫家休出门的。 1924年,莫秀英在广州永汉戏院演出粤剧《花木兰》。台下观众中有位军官频频鼓掌,他是时任粤军第一师第二旅第三团团长陈济棠。据《陈济棠将军传》记载,两人经人介绍相识,次年在广州结婚。 莫秀英1900年生于广东高州,原名莫桂兰。 她早年曾有过一段婚姻,后因无子女被夫家休弃。离婚后她加入粤剧戏班谋生,艺名“秀英”。这段经历在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的户籍资料中有所记载。 婚后莫秀英为陈济棠生育了十一个子女,长子陈树中生于1925年,其后陆续有陈树柏、陈树桓等子女出生。 陈济棠在国民政府时期曾任广东省主席、第八路军总司令等职。1929年至1936年主政广东期间,推行了一系列地方建设。莫秀英作为陈济棠夫人,参与了许多社会事务。 根据《广东文史资料》记载,莫秀英热心教育事业。1933年她在广州创办秀英女子中学,这是当时广东规模较大的女子学校之一。学校旧址位于今天的越秀区,部分建筑仍保存完好。 在医疗卫生方面,莫秀英也有所贡献。1934年广州爆发传染病,她组织成立临时救护站,协助政府开展防疫工作,当时的《广州日报》对此有详细报道。 1936年两广事变后,陈济棠离开广东。莫秀英随丈夫迁居香港,后又辗转多地。抗战期间,她在重庆参与妇女救护工作,曾获国民政府嘉奖。 1949年后,陈济棠一家定居台湾。莫秀英在台北继续从事慈善活动,创办了育幼院和养老院。 莫秀英的子女后来分散在世界各地,长子陈树中曾任台湾“立法委员”,2013年去世。其他子女有的从商,有的从事教育工作。 关于莫秀英在广东的活动,近年来有更多史料被发掘。2019年,中山大学历史系在整理民国档案时,发现了一批与她相关的文献,包括她参与筹建学校的批文和账目。 这些档案显示,1933年至1936年间,莫秀英参与筹建的学校有数十所,分布在广州、肇庆、韶关等地。其中部分学校至今仍在办学。 在湛江徐闻县,有一所以“秀英”命名的小学。校史室保存着1935年的建校文件,上面有莫秀英的签名。这所学校最初是为渔民子女开办的免费学堂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院史记载,该院前身之一的平民医院,曾得到莫秀英的资助。医院档案室保存着当年的捐款收据和感谢信。 2022年,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《广东妇女史》专门介绍了莫秀英。书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档案,还原了她在教育、医疗等领域的具体事迹。 在广州银河公墓,陈济棠与莫秀英合葬墓每年都有人前来祭拜。墓碑上刻着“慈母莫秀英”字样,落款是其子女的名字。 莫秀英的一生经历了从戏曲演员到军政要员夫人的转变,她在不同时期参与社会事务,特别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留下了印记。 如今,学者们通过档案挖掘、口述历史采集等方式,努力还原这位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。